到10月,Becker女士的神经性症状有所缓解,足以让她重拾画笔。11月,当她在创作一幅大型油画时,她能够像以前一样完全沉浸在艺术的快乐中。在这个时期里她创作了一幅画,命名为 “《希望之弦》(String of Hope)” ——她将一条丝带置入金色闪耀的背景中,这条丝带是她得到的一个礼物。这幅画反映了她当时的乐观心态。
但是她的疗法即将有所变化。12月,她的化疗疗程进入了下一阶段。2014年1月,她需要进行巩固治疗,但尚且不需要做干细胞移植。这项治疗需要她住院三周。
Becker女士说道: “我很感激Nayak博士坦诚布公地告诉我,症状会恶化。这样我可以为自己鼓劲,勇敢地直面所有的状况” 。
画笔的疗愈
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,Becker女士用一组深色的帆布来映射她对病情变化的焦虑感,这组化作名为 “《焦虑》(Angst)” 和 “《恐惧》(Fear)” 。当落笔时,她的焦虑感被转移到画作中。她解释道: “对我而言,这些情绪已经不复存在了,因为我把它们投射到了画布上。绘画缓解了我的情绪起伏。我做好了接受治疗的准备,并且以平和的心态入院” 。
Becker女士承认入院治疗的三周非常艰难,大部分时间她都在睡着。她说: “但是当我睁开一只眼睛看到我的家人时,我心里是非常开心的。所以当时我知道自己的情况还不错” 。
2014年3月,Becker女士被安排作强化治疗后的第一个核磁共振(MRI)。当预约被延后时,她再次用画笔倾诉,绘制了名为 “《活在当下》(One Day at a Time)” 的作品,它与此前的 “《希望之弦》” 遥相呼应,都包括了金色的背景、丝带、Becker女士住院时的身份认证手带。她说: “我对康复的可能非常乐观,这也在我的画作中有所映射” 。
在Becker女士的案例中,艺术反映了生活。她的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确实得到了康复,并且她在治疗后的4年多时间里都保持了健康的状态。Nayak博士说道: “Becker女士的恢复情况非常好” 。与此同时,Nayak博士也得到了晋升,负责领导丹娜—法伯癌症研究所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中心。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以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为主的治疗中心,丹娜—法伯癌症研究所致力于为Becker女士代表的原发性及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(primary or secondary CNS)患者提供综合治疗。
近年来,Becker女士在创作新作品之余,还投身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故事和画作。
她表示: “我并不视自己为激励人心的演说家。我仅仅是告诉其他人我经历过的事情。如果一个人要经历生活中的一些重大事件,如:生老病死抑或是离婚,那么就发挥自己的创意,无须在意形式。创意的做法能帮助自己排解情绪,并且帮助自己更好地审视自身的情况” 。
点击此处了解更多来自丹娜—法伯癌症研究所癌症治疗的信息。